从乐随享到“爱听卓乐:一个梦想的凤凰涅槃
文 | 陈贤江(新音乐产业观察创办人)
早前写过一篇文章,《中国数字音乐的付费之殇》,文中提到2005-2015这十年间,在互联网音乐领域,先后出现过多种付费的尝试,巨鲸、爱国者音乐网、QQ绿钻、包括虾米,其中却漏了一个,“乐随享”。
可能已经很少人还记得“乐随享”,这个诺基亚手机的音乐增值服务,随着诺基亚手机在智能机时代的大溃败,“乐随享”也惨遭连坐,在市场上消失了。但是,消失的只是品牌,而不是梦想。当年一手操办乐随享的追梦人重整旗鼓,再建江山,于是便有了现在的“爱听卓乐”。
知道“爱听卓乐”的人未必比“乐随享”多,但是如果你是“米粉”(小米手机用户),你很可能在小米手机的音乐播放器上看到过一个“U”字,那个小小的入口代表了一个新的起点,以及一个梦想的凤凰涅槃。
2010年4月8日,诺基亚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发布会,隆重宣布在中国推出“革新性的免费、正版并无限制(DRM Free)的音乐下载服务——乐随享”。
从当年的报道看,诺基亚对于“乐随享”抱有很高的期望。虽然,在其他地方,“乐随享”的运营并不太成功,2011年年初,诺基亚在全球27个市场停止销售安装“乐随享”(Ovi Music Unlimited)的手机,但中国保留了下来。
其时,中国的互联网音乐正处于一个“变革”前夕。2007年,新浪乐库上线,推动了国内数字音乐的正版化。2008年,谷歌入资巨鲸,推出正版音乐免费下载服务,2010年年末,文化部出手整顿了一批试听网站,2011年7月,百度与环球、索尼和华纳签署授权协议,结束了持续多年的版权争议。
“乐随享”在这个时候入华,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,并寄望于在手机端推动新的音乐消费方式。根据CNNIC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,2009年,手机上网用户2.3亿,有25.8%的手机用户用手机在线收听/下载音乐,仅次于手机聊天和手机搜索。按照这个数字,“乐随享”面对着6000万的手机音乐用户,这确实是一个机会。
那么,“乐随享”靠什么来争取用户?时任诺基亚大中国区音乐总监潘才俊是这么总结“乐随享”特点的:“高质量、方便管理、方便下载”。他“把乐随享这个品牌和这个机会当做是整个音乐产业一个新的出发点,希望透过这个可以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,从而带来艺人、消费者、唱片界更多发展的空间。”
对于潘才俊来说,他最大的信心应该来自诺基亚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统治性地位。据3G门户公布的数据,2010年,诺基亚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47.95%,是排名第二的三星的3.6倍,是苹果的27倍。
尽管2010年-2012年,诺基亚手机保持了中国市场上的霸主地位,但在来势汹汹的安卓和苹果面前已经是强弩之末。2012年,诺基亚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较2010年缩水了10个百分点,而苹果的市场份额增长了将近10倍。
实际上,在APP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当时,作为一个增值服务而非应用,“乐随享”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。在智能手机时代,用户免费下载音乐有太多更好的选择,大家甚至都不太需要下载了,直接用音乐播放器听就行,主推一年免费服务的“乐随享”对于用户来说毫无吸引力。
不过,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审视“乐随享”,会发现它背后有着革命性的“规划”,是一个针对移动时代设计的综合性的手机音乐平台。
2010年4月8日,“乐随享”在北京举办盛大的发布会。右一为时任诺基亚大中国区音乐总监的潘才俊
在新浪科技潘才俊的专访中,他提到,“乐随享”除了为用户提供基本的下载和听歌服务外,还整合彩铃消费等,成为一个手机端的综合性音乐消费服务,不仅如此,在“乐随享”还会尝试首发、造星和第三方接入等业务,“乐随享的到来会造成音乐行业一个阶段性的整备,之后再重新去洗牌,之后重新引申出一些小的创意和小的服务。”潘才俊解释说,“乐随享不只是音乐的服务,还是音乐的平台”。
只是,一个残酷的事实是,作为诺基亚手机捆绑的服务,“乐随享”的命运也一起被绑定了。2013年,在当时的诺基亚CEO埃洛普的“运作下”,微软以71亿美元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,而“乐随享”服务也随之终止,“乐随享”团队解散。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
品牌没了,人还在。
作为“乐随享”的幕后主脑,潘才俊并不想轻易放弃这个“梦想”,“从某种角度上说,乐随享推动了后来百度版权问题的解决。”潘才俊回忆。“我们每年支付给唱片公司数千万,我们是第一家,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那么多钱。”
因为“乐随享”这样的服务存在,版权才开始变得值钱了,对于“乐随享”的价值,潘才俊念念不忘。
而且,在潘才俊看来,也许作为一个独立的团队,反而更有可能完成“乐随享”的平台构思。潘才俊回忆说,2013年离开诺基亚之后,他和他原来的同事又开始计划着要把“乐随享”重新做起来,因为他看到了智能手机品牌的“痛点”,而“乐随享”模式正好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“手机品牌的音乐播放器需要曲库,但他们自己建团队运营和购买版权成本太高了,而我们恰恰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虽然现在各种音乐APP都非常强大,而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。但各大手机品牌也并没有放弃自己自带的音乐播放器。我在市场上大概算了算,基本上主流的手机品牌自带的播放器都提供在线播放服务,为此他们大都选择跟有曲库的音乐平台合作,其中虾米音乐成为主要的曲库供应商,合作品牌包括华为、VIVO、魅族、锤子和乐视等。
理论上说,手机制造商那么有钱,建一个团队来运营自己的音乐播放器应该没什么问题,但实际上,光是购买和管理版权就够折腾了,除非厂商有心要切入音乐行业并深度发展,不然如果只是一个音乐播放器,自建团队完全没有必要。
对于潘才俊来说,这就是机会。于是,“乐随享”变成了“爱听卓乐”,而潘才俊带着他的一帮前诺基亚的伙伴,加上一些从环球音乐、SONOS、亚马逊等过来的新伙伴一起,把昔日的梦想重新构筑了起来。
“因为我那几年一直在做这个事情,所以没有什么难度。”潘才俊说。
因为运营“乐随享”期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,以及明确的方向,爱听卓乐很快就搭好了戏台,并开始与各大手机厂商接触。
时代变了,玩法当然也不一样了。与“乐随享”的增值服务性质不同,“爱听卓乐”从一开始就以平台思维来设计概念和规划发展路径。基本思路是都是提供手机端的音乐服务解决方案,但“爱听卓乐”目标不是跟某个品牌玩,而是希望大家一起玩。
“爱听卓乐”的模式并不复杂。作为平台方,“爱听卓乐”为手机品牌提供曲库接入,手机品牌用户在手机上用手机自带播放器点播在线音乐时,使用的其实是爱听卓乐的数据。爱听卓乐相当于一个中间方,版权方把版权提供给“爱听卓乐”,手机品牌从“爱听卓乐”获得授权并接入数据。手机品牌和版权方之间不发生关系。
而且这一切都是“免费”的:手机接入“爱听卓乐”的“内容池”并不需要花钱,只是在前端实现收入之后,“爱听卓乐”有相应的提成。
“我们跟合作伙伴是深度绑定的关系,有钱一起赚。”潘才俊解释说。
那么,手机品牌为什么一定要通过“爱听卓乐”来获得曲库呢?为什么他们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曲库?仅仅只是因为“免费”吗?
“因为我们够专业。”在潘才俊的描述中,“爱听卓乐”不仅仅只是一个“池”,而更像是一个服务商,为接入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,从技术到运营,事无巨细。比如去年,“爱听卓乐”就通过自己的运营,帮合作伙伴小米音乐完成了“大提琴女神”欧阳娜娜MV的首发。
“我们现在团队50多人全部都在忙服务。”潘才俊笑笑。
尽管成立不到三年,爱听卓乐已经完成了不小的“飞跃”:目前已经签约的手机品牌有小米、三星、酷派和金立,前三家已经给他们带来了上千万的DAU(日活跃用户),而金立则刚刚签约。
上千万DAU是什么概念?在音乐APP里可能仅次于QQ音乐和酷狗。“如果顺利的话,(日活)今年可能破亿。”潘才俊乐观地表示。
潘才俊的“乐观”来自于爱听卓乐切入市场的“精准”以及时代的“恩惠”。在诺基亚退出竞争的过去两年来,国产品牌手机品牌大爆炸,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品牌,加上三星、苹果等,国内的手机市场竞争极其残酷——却也没有阻碍一加、锤子、乐视超级手机等新品牌兴冲冲地入列。
另一方面,华为和中兴等品牌已经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,小米紧随其后,进一步推动了国产手机品牌的繁荣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,“爱听卓乐”才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。
去年年底,“爱听卓乐”就通过自己的运营,帮合作伙伴小米音乐完成了“大提琴女神”欧阳娜娜MV的首发,图为欧阳娜娜在表演中
潘才俊和他的伙伴们想的比这个更远,他们不仅仅只看到“手机”,还看到更广阔的天地:作为一个第三方平台,为各种有需要的客户提供服务。在这个所谓“众创时代”,大爆炸的不只是手机,还有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。做一个音箱的门槛已经比从前低了很多,而这些创业者都有可能是“爱听卓乐”的潜在客户——假如我要做一一款运动耳机,就可以从“爱听卓乐”那获得适合跑步的歌单,而且是正版授权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,“爱听卓乐”的核心资产“曲库”资源就必须足够大,不然就没有竞争力。他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“曲库”可是一个无底洞啊!
“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想得很清楚了,我们肯定没有那么多钱买版权,所以我们向版权方开放股权,他们以版权入股。”潘才俊如此解释,“这有点像Spotify,也是版权方入股,如果看好这个模式,就一起来赚钱。”
根据潘才俊的说法,他已经跟多个版权方达成了共识。
如今看来,“爱听卓乐”不但有望完成“乐随享”没能完成的“梦想”,而且还能做更多。
比如曲库数据的规范化。
从实体唱片到“流”的转变过程中,唱片公司的音乐数据问题很多,很多歌曲在被转成MP3后,并没有进行metadata整理,甚至有很多音源没有任何metadata,这就对曲库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。
比如,没有数据,系统很难判断作品的来源、演唱者和词曲作者,在音乐平台创建初期,需要花大量的人力来人肉添加和修改数据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多年前,美国版权机构ASCAP、索尼、华纳、环球和苹果、微软等曾联合发起了一个叫Digital Data Exchange(简称DDEX)的联盟,来推动音乐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。“DDEX寻求建立一个标准的格式和跟踪系统,获取数字音乐文件中的变数据。一旦标准设立后,版权拥有者的认证、销售和版税信息将按照这种标准进行传递。”(据网易科技2006年的报道)
潘才俊说,“爱听卓乐”计划加入DDEX,推动曲库数据的规范化。“通过DDEX的系统,曲库数据任何修改,可以实现一键覆盖。”
如果“爱听卓乐”的梦想都能完成,不啻为一次数字音乐的重大革新,并有望建立一个移动端的新音乐生态。这个生态,在国产手机品牌的带动下,甚至有可能走出国门,把中国音乐带到全球市场上,与苹果等豪强进行竞争,而曾经的“乐随享”也将由此完成最终的凤凰涅槃。